依然是洞察 ——EAP心理关怀案例分享

在过往的手记中我曾多次谈到“用户洞察”。事实上,这依然是谈得太少了。在几乎所有的传播创意中,“洞察”都是一个绕不过的话题。

广告是做给人看的,受众的心理需求以及由之而产生的显性、或隐性的行为,是一名创意人最需要捕捉的,譬如跟人谈话,有的话能讲到别人心里,有的话别人听了左耳进右耳出,中间的出入仅在于有没有触及对方的内心。汉高祖刘邦白登之围,危在旦夕,陈平派人向匈奴王冒顿单于的妻子进言:中国美女太多,切不能让单于赢,万一赢了单于以后就不会再宠幸你了。单于妻子深以为是,便编了个理由劝冒顿单于退兵了。陈平的这番话,便是切中了受众心理。

在广汽研究院工会组织的EAP项目上,改变广告创作团队思考最多的便是“用户洞察”。

EAP,全称是员工心理帮助计划,是机构单位针对员工的工作、家庭等压力、困境推出的心理纾解服务。按常规的做法,传播中要么挖掘企业EAP服务有多优秀,要么渲染员工的压力有多大。但这种思考总觉得“浅”了些。

客户在前期沟通中,明确提出了一个要求:这支影片不仅要做得“好看”,而且要“好用”,希望能引发更多人的关注,引导员工参于到心理帮助中来。这是一个非常善意的初衷,改变创作团队也深以为是。但这背后明显也隐含着一个可能存在的事实:在很多企业,员工对于接受心理帮助并不热衷。

这需要我们破解心理密码。在创作之前,我们大量地翻阅了国内EAP建设的资料,并对广汽研究院过往的心理辅导活动开展情况进行了广泛地搜集。直至看到一位员工的留言,灵感的火花瞬间迸发,他是这么写的:“压力这东西人人都有,但是好像大家都不愿意启齿,向他人透露我们有压力仿佛是一件不光彩的事。”

这无疑是一个复杂且细腻的心理动态。因为这句话也直接击中了我们自己。其实我们不也一样?当工作有压力,我们会说:工作不都是这样?当生活很焦虑时,我们会说:这不就是生活本来的模样?我们总是习惯性地安慰自己:没事的,忍一忍就过去了……

中国人早就习惯了忍辱负重,没有人愿意承认自己心理脆弱,“忍一忍就过去了”反而是我们民族性的情绪表达。

找到了这个心理洞察,便打开了创意之门。很快我们便创作了几则小故事,塑造了一系列都市快节奏下的职场人物,他们或因工作不顺而陷入压力之中,或因子女教育而充满焦虑,但是当周围的人过来关怀他们时,他们又都故意地作出轻松的姿态,说:我没事。

截屏2024-08-09 15.59.17.jpg

但是表面的故作镇定却无法纠正失速的生活,面对他们的无奈与彷徨,影片最后给出了一个建议:说出你的心事,才是真的没事。至此,广汽研究院EAP服务的大门才正式向观众打开。

截屏2024-08-09 16.00.20.jpg

在人物塑造上我们也尽量地运用洞察的技巧,从真实的生活中寻找线索。比如那位因工作压力而深陷彷徨的男子,我们写:你知道职场总会有压力,却不愿承认,压力会让你喘不过气。而另一位因鸡娃教育而深陷焦虑的女员工,我们则这样写:你算得出三角函数,却教不好一道小学算术。还有一位新入职场不敢发言的新员工,我们这样写:你感觉自己好没用,每次话到嘴边,却又咽了回去。假装和别人相同,是不是会好一些?

通篇并没有重大的戏剧转折,文字也是尽可能的朴素无华,但影片最终却呈现出一种细腻、深刻的人文关怀,主人公们像行走在一条幽深的隧道,在一声声“我没事”中独自承受,最后EAP的大门打开之时,便如同一道光,不仅照亮了眼睛,也照进了内心。

成片以后客户非常喜欢,给予了我们团队高度的评价,包括广州市总工会也对这支影片褒奖有加。但我们自己内心深知,这样的创作其实并非我们一己之功,客户的指引、审美以及放权才是让我们完成这样一件作品的支撑力量。